景觀設計如何破解城市化難題 |
當前位置: 中國苗木網 > 栽培技術 > |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7-27 11:15 |
圍繞“未來世界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主題,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莫斯塔法維指出,設計應該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態環境的產生創造機遇。面對生態環境的新挑戰,設計應面對挑戰,以解決當下城市發展面臨的諸多難題。“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新系統勢必與舊系統發生碰撞,規劃新城市,觸碰舊城市,設計師要在拆遷與新建之間尋找新的答案。”莫斯塔法維提出,設計帶來的后果不容忽視,設計師要用關聯思維去處理規劃、設計和建設。
莫斯塔法維表示,景觀與城市化有很久遠的關聯,在意大利的城市邊緣建有很多莊園,設計師在莊園開展居住環境與景觀關聯的實踐,這些實踐反過來又對城市設計發揮積極作用,這種科學嚴謹的模式值得學習。此外,景觀設計師做設計要有依據、佐證和原因,場地內的制約因素和相關聯因素都會對設計產生影響。莫斯塔法維建議,景觀設計師要學會以周邊現有環境的制約因素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這樣才能設計出與現狀完美結合、功能全面的景觀。
對于生態綠墻、屋頂綠化等新型技術的研發應用,莫斯塔法維給出了“促進審美更新”的極高評價。他認為,當城市資源、自然資源和財政投入有限時,需要運用創造性設計建造良好的使用空間,提升空間的利用率。當然,過分追求生態功能而忽略人的空間使用也是不正確的。讓使用者快樂是創造城市空間的目的,生態的設計思路如何與人們追求快樂、物質享受之間達成平衡,是當前城市生態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更需要廣大從業人員共同研究摸索。
過度細化造成隱性破壞
對于近年來設計界頗為流行的“修舊如舊”、“少即是多”等設計理念,莫斯塔法維給出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舊區改造應注入新的模式,設計師要從優秀設計理念中尋找適合項目自身的元素,而不是套用一種模式。而“少即是多”則更多地重視建筑自身形態,對建筑給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缺乏關注。國外很多建筑思想家指出,優秀的設計應該是運用非常簡單的手法而達成諸多目標。他本人在設計實踐中也追求減少元素使用,盡力發揮材質本身特性的表達形式。
在題為《過度設計———建設性破壞》的發言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楊豪中也針對當下國內很多城市過分追求細化設計的浪費現象進行了批駁。楊豪中指出,建設性破壞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城市中的大拆大建,迅速改變城市面貌,很多特色都在短時間內消失,這種破壞是顯性的。而隱性的破壞就是過度設計,即過多的設計元素、單一過細的功能劃分和人工比重與自然比重的失衡。楊豪中以居住區景觀設計為例解釋道,亭臺樓閣、雕塑、水系等設計元素缺一不可,好像缺少任何一個就是在敷衍甲方;兒童活動區只設置秋千、滑梯,不考慮老人的使用要求;人工草坪代替硬質鋪裝大量應用,而就兩者設計原理而言其實都是人工模式。人工草坪不僅需要大量養護資金和人力投入,通常也禁止進入,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楊豪中提出,自然美學的設計原則包括五點———自然發生功能優于主觀設計功能,復合空間優于單一空間,簡要元素優于反復要素,自然要素優于人工要素,修復自然環境優于新建人工環境。“事實上,一切自然事物在審美層面上都有價值。設計師應以科學、生態的審美視角考慮設計。”楊豪中語重心長地說。
跨專業學習利于職業發展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引領國內外設計領域的主流思想,《國際先驅報》設計評論家艾麗絲·勞絲薩恩在《何謂好的可持續設計》的發言中指出,設計師是改變的催化劑,當今設計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促使人們采用可持續的方式生活來解決環境危機。功能性是設計的基本要素,可持續設計不僅要具備良好的使用功能,也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很多材料生產商對此并不關注,錯誤地認為品質好就是可持續性。“德國化學家邁克爾·布朗嘉特博士編著的《從搖籃到搖籃》一書中指出,可持續性設計是材料在利用后可回收,因此設計師要關注材料在使用后的處境。”
新生代設計師的成長一直也是業內人員關注的焦點。AGER(意格國際)創始人、首席設計師馬曉暐現身說法,給年輕景觀設計師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出國留學并不妨換個專業,建筑、規劃、城市設計等專業均可。不僅能將好的教育資源為我所用,對于今后重新從事景觀設計工作也大有裨益;第二,整合設計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發展方向,而其基礎就是具備跨專業的知識。“越來越多的項目不再是單一專業的人士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多專業聯合,而具備跨專業知識可確保設計師在復合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第三,做延伸產品也是前景廣闊的。馬曉暐指出,與室內設計行業相比,景觀行業的配飾物———座凳、桌椅、雕塑等相關產業供應尚不完善,景觀設計階段留給設計師的時間和發揮空間也非常有限,勢必導致景觀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國外,品牌產品進入景觀的延伸產品的設計、生產已經發生,未來也會有很多品牌行業進入景觀界,這一現象應該給景觀設計從業人員一些啟示;第四,從政,掌握話語權和決策權,也是提升行業影響力重要措施。“律師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法則,景觀設計師研究的是人與自然的法則,景觀設計師比律師更有能力整合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導人類社會的建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記者 佚名)
中國苗木網,999miaomu.com
|
上一篇:俄發現用鋅溶液處理林木種子可增產 下一篇:紅水河圖紋石
|
|